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深入經藏的青年比丘 訪素聞法師

  未訪問素聞法師之前,從電話中即對師父親切、爽朗的談吐有著好感。我們來到蕉賴妙緣蓮社,這是一幢有著傳統建築格式的佛教寺院。就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我們和監院素聞法師進行了訪談。
  素聞法師是吉隆坡人,於1985年離開馬來西亞到香港深造,直到2002年,香港大嶼山觀音寺住持融靈老和尚把師父調派回來馬來西亞出任妙緣蓮社監院。回到馬來西亞不久,素聞法師便當選馬佛總雪隆分會主席。在今年4月,師父更當選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副主席。
  相信與素聞法師接觸過的人,都會被法師慈祥溫和的笑容攝受,加上法師隨和的性格,讓親近法師的人都會覺得很自在。談起自己的學佛的經歷,素聞法師告訴《普門》雜志,他在中一時參加了由融靈老和尚主持的佛七,從中發現了佛法的微妙,發覺佛法是一門很好的學問,因此內心生起了濃厚的興趣。
  自此以後,素聞法師為了要深入了解佛法,便開始參加鶴鳴禪寺的弘法團。當時,有很多年輕人也到鶴鳴禪寺上課、聽佛學講座。爾後法師更有機緣接觸了幾位大善知識,如檳城的修靜長老、覺斌長老,及達摩難陀長老等,這些大德們在佛法修學上給了素聞法師很大的指引。
  「我們當時一起在鶴鳴禪寺學佛的夥伴們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當中就有7、8個人很向往出家,過弘法布教的生活。」詢及法師為什麼有那麼強烈的感覺想要出家時,法師笑了笑告訴我們:「那段時間的學習生活,對我和夥伴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夥伴有些也已出家修道,有些則退失了理想。」
  在高中畢業後,素聞法師便生起了到佛學院求學的念頭。但是,這個計劃很快地便在家人擔心他出家,而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泡湯了。雖然如此,法師卻沒有因此而感到失望或灰心,反之更在工作的2年之間,籌足了讓自己出國深造念書的費用。
  「1985年,我以到香港念書為由,終於可以只身去到由香港佛教僧伽聯合全主辦的能仁書院念書。我在這期間就住在荃灣佛光淨舍。當初,我是因為慕名院長羅時憲教授的才學,而選擇了到能仁書院去深造。羅時憲教授素有『嶺南唯識學大師』之名,是位很了不起的學者。」
  法師在書院共修學了4年,主修佛學,副修哲學。在香港將近一年後,就依止融靈老和尚剃度出家,當時他才21歲。過後,法師到台灣高雄元亨寺白聖長老座下受具足戒,開始了他出家修行的生活。
  「由於覺得人生沒什麼大目標,自己又比較喜歡研究佛法,也想弘揚佛法,就這麼出家了。當時出家並不是因為宗教情操,而純粹為了想深入研究佛學。」當我們詢及素聞法師所修持的法門時,法師表示他走的是傳統的止觀修習之路,以禪坐為主。「我本身接觸這法門的時間較長,而這方法也比較適合我。」不過,修學佛法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素聞法師坦言自己也曾認不清方向。
  「出家後一段日子,我發觀自己大過注重理論,反而少了修持。佛法講得深,理論看似很簡單,但修起來卻達不到效果,自己心裡就生起了種種疑問及想法。」
  當時讓法師更加疑惑的是,法師發現自己所學的中觀、唯識學理,和自己日常的修持格格不入,用不上去。「現在星馬的情況和當時香港那兒的情況有些相似,道場裡不是像學木機構般純粹研究經綸,就是只注重法會,兩者並無法拼在一起。」法師坦言本地佛教界也有面對同樣的情況。
  90年代中國大陸開放以後,素聞法師有機會到那裡的許多寺廟道場參訪,向禪師求法。經過一個階段的參訪學習,師父接觸到講究修持生活的禪宗叢林制度。「那時的體驗緩和了我對佛法的認識,我不再只是一味研究佛學,不再只做文字工作。」
  法師告訴我們,禪宗叢林制度的結構,整個寺院是以禪堂為中心,再開展出住眾的行、住、坐、臥,從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清早到晚上的一套寺院生活方式,是套完整的禪法。叢林所塑造出的氣氛環境,可修正住眾在生活上的不良習氣。不過,法師仍有所感嘆:「現今很多漢傳寺院仍過著類似叢林制度的生活模式。可惜的是只保存形式,而忘了其中的精神意義——禪法,少了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
  l991年素聞法師獲得揚州高昱寺德林老和尚傳法,在佛法的修學上有了重大的提升。當時由於簽證限制,法師無法在中國做長時間的逗留,因此都是陸陸續續的來回兩地跑。
  在學習過程中,法師深深地體會到止觀是修行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佛教一切法門的共同指標。「止」即是通過種種方法把身心收攝,專注於一點上:同時對於專注的那一個集中點又不生執著,那就是「觀」,這些都需要經過訓練的。法師用短短的幾句話,提醒大家修學止觀法門時所應注意的要點:「我們現今的唱誦、儀式等,都是從禪宗制度裡抽出來的片段,若忘了中心精神及目的,只有外在的形式,就不能達到淨化身心的功能。通過不同形式的修行方法來改善自己的習氣,這就是禪修止觀法門較特別的部份。」
  對於未來的計劃,法師表示由於從開始學佛、出家、求學一直都較偏向求學問、研究佛學,因此未來的日子裡,在佛法的弘揚上,他將著重於文化與教育的領域。
  不過,由於文通不便及一些其他因素,目前妙緣蓮社沒有定期主辦活動,現有的活動包括一年一度的佛七,也有不定期的共修。目前,法師比較忙的是對外弘法的工作。法師比較注重以經論引導的方式,采用理性思考形式來弘揚正法。 提到馬來西亞佛教的未來展望時,法師表示:「比起台灣、中國及香港,馬來西亞的佛教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很有朝氣。更甚的是,馬宋西亞學佛的年輕人比起其他國家來得多、來得單純。」
  法師指出,馬來西亞佛教的另一個特點是可接觸到佛教的各個不同語系,而且治安、宗教包容及政策都比其他國家來得好。
  因此,馬未西亞的佛教充滿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其前景是很樂觀的。
  「漢傳、南傳、藏傳佛教在馬來西亞並行,這是本地佛教的優點,也是缺點。因為不同傳承之中難免會有磨擦,要避開紛爭並不容易。」法師認為各語系、各宗派、各團體應通過佛法核心,如禪法、經論、修持法門來互相交流。法師也表示唯有通過對於佛法的體會、經論的正解、止觀修行的法門,各方彼此才能互相溝通與包容。
  「不管是大團體還是小團體,如果團體裡只注重佛學研究,不提倡禪修,不注重止觀修學,人的習性貪嗔痴還會依舊存在,是沒有辦法改善社會問題的。」素聞法師說,要改善社會問題,佛教團體應常檢討,檢討本身如何教導信徒,而教導方式是否有出觀偏差。
  「不專心做不到一件事,不清楚做不好一件事;要做好事,除了專心還要清晰。」法師告訴我們,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每時每刻,每件事都保持清楚的意識、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緊張、不旁徨。如能將修學止觀的受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就能活在當下,珍惜及掌握當下。
  對於《普門》雜志的讀者,素聞法師給予修學建議是:「不管以什麼方式、在什麼地方接觸佛法,要保持正見,不單要了解佛法、研修佛法,也要參加共修,接受止觀的訓練。」
  法師提醒大家應抱著學習的態度到道場裡學習佛法、接受訓練,而不是為了湊熱鬧或應酬。修學及共修的目的是為了想尋求解脫、求智慧。「到寺院裡接受叢林的薰陶,借助道場的氣氛環境,可助我們修正不良的習氣。」
  佛門廣大,佛法浩瀚,我們要學習的仍有很多。在這條修學路上,行解並重,如同雙翼,才能真正將我們送到解脫的彼岸,修得究竟圓滿。

發布日期: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下午 5:01p.m
資料來源:摘自《普門》56期
作者:文、攝影:王萬家

沒有留言: